事情是这样的:
网上一段流传的视频中,张雪峰对学生家长表示,“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。”“如果我是家长,孩子非要报新闻学,我一定会把他打晕,然后给他报个别的。”
虽然事情最近才发酵,但实际上这段直播录像年初就已经在小范围内流传开来,彼时大家呵呵一笑并未较真,还有可能调侃一句,“实话”。
就在那之前不久,B站的一条热门视频也刷屏了,视频中两位乐观的女生笑着讲述了各自毕业五年的命运:一个毕业五年存款5000,一个在火锅店做保洁。嗯,也都是学新传的。
几个月前“新传史窗”专栏发布的结尾,引用了张雪峰这段发言的截图,同时也做了一个简单的回应。
在一波又一波媒介变革之下,新闻传播稳居考研热门专业,尽管“功利者”大声疾呼,劝退众人,但报考人数总是有增无减。
在职业收入之外,更广阔的学科视野、更细微的社会触觉、更深切的人文关怀,或许是现在的新传人还能继续砥砺前行的筹码。
1931年,张季鸾应邀到燕京大学新闻系作讲座,他曾这样劝诫未来的新闻从业者:
“或者有人想做记者可以得物质上优厚的享受,这是错误的。中国经济发达以后,经营报业的人,可以获利,但是单纯做一个记者,靠薪水吃饭,我想在二三十年以内,恐怕很难有得到优厚酬报的。比做技师,固然相差甚远,就是做教员,也恐怕比做记者优。记者发财,除非是堕落。”
虽然我们今天对于“记者”的定义已经十分模糊,传播的主体、介质、对象都与我们记忆中的大众传播时代相去甚远,但张季鸾先生的这段话,放在百年后的今天同样适用。
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,记者发财,除了顺应时势以实现“成名的想象”,更为常见的情形是成为违反职业伦理道德的“老枪访员”,进行新闻敲诈甚至同黑帮势力勾结造谣获取利润,这无疑是一种堕落。
而如今,记者,或者说更贴合时代特色的“网红”“自媒体”,他们耸人听闻、添油加醋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种种行径,同样是一种堕落。
一言以蔽之,老老实实干新闻,一百年前发不了财,一百年后也发不了财。在人工智能、计算机、金融、法律等高薪热门专业前,我相信也不会有人是为了挣钱选择新闻传播专业,这是常识问题。
因此,当重庆大学教授张小强老师为新闻传播学“仗义执言”,发文称千万别被张雪峰这样的网红忽悠,并表示新闻专业能文能武,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时,并没有得到太多网友的支持。
他举例称:“今年我这边毕业的研究生,三个考入公务员系统,一个去了青岛海尔电器、一个去了吉利汽车,还有一个去了其他企业。去年毕业的研究生,有两个进了主流媒体,两个分别考入深圳和成都当公务员,还有一个进了高校、一个进了游戏公司。可见新闻传播就业范围是很广的。”
这是实话,但这是金字塔尖上的高校毕业生的“幸存者叙事”,而且即便是名校毕业,取得如上的offer也并不容易。
在这个层面,张雪峰从自身职业的角度出发——帮助信息匮乏的家长和学生找到一个稳定且能迅速变现、反哺家庭的学校和专业,做出这样“功利主义”的判断无可厚非。
当然,鉴于新闻传播学所能广泛链接到的资源,毕业生绝不至于难以糊口,发财也并非全然“堕落”。张雪峰的言论,同样逃不离耸人听闻、添油加醋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。
更大的争议在张雪峰的另一段回应中:
“不得不承认,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中有80%是没有从事本行业的。新闻传播曾经是很好的专业,因为那个时候媒体兴盛,电台、报纸、电视台还有网站的编辑记者,现在呢?每个人都是自媒体。一个985院校教新闻传播的教授,自媒体账号粉丝数和流量不如我(一个郑州大学给排水专业的本科毕业生),这里面是不是多少有点问题?”
这段话有两层意思,一个是大多数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不干新闻传播,说明这专业没用,学了等于白学。
不知道80%的数据是如何得来的,也不知道他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定义如何。但作为文科专业,通识性质本身就较强,再遇上“传播学”这个被喻为“十字路口”的学科,就业范围确实可以算得上是无所不包。
在知乎上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,“学新闻的你,最后选择了做什么工作?”。
一位2007年毕业于人大的学长毕业12年后在自己的同窗圈子里做了一个小调查。答案是只有35%的人在从事“对口”的工作,11%是公务员,19%在各种金融机构工作,还有不少全职妈妈、教师和创业者。
知乎@齐云飞
非对口就业,不是一件稀奇事,倒是职业技校的就业对口率可以高达100%。同时什么新闻看挣钱,这也是一个话语游戏,这句话也可以化约为,新闻传播学生的就业范围超过80%的其他专业什么新闻看挣钱,更加印证了新闻传播的“海纳百川”。
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:985院校教新闻传播的教授应该有超过一般人的粉丝数和流量,如果连“我”都不如,那是有问题的。
毫无疑问,这句话是最具争议性的,也是众多高校教授亲自下场回应的原因。
荒谬之处不足为提,流量显然不是也不应该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。对此,@传媒茶话会的说得已十分清楚。
但是,我们也不能忽视看似荒诞逻辑下实际指向的一些现实问题,一些网友留言也点出了当下新闻传播教育的痛处:
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上否定张雪峰这段话,但不能无视其背后可能反映出的老教授“躺平”、青年讲师卷生卷死、学界与业界脱轨、无视物质谈理想等实际存在的问题。
不过问题拔高到这个层面,显然已经脱离了张雪峰原本表达的语境(因此也不能作为其谬论的背书),这不是新闻传播学一专一业的问题,而是整个教育体制在面对剧烈变化的现实冲击时共有的阵痛。
我们在期待改变,现实也积极应对。但我们容忍不了的是,当有人怀抱着自己的兴趣和理想,走进李普曼、走进麦克卢汉、走进一个个现场,通过这个学科赋予的多元视角来认识世界、思考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时候,有人却在一旁大呼小叫、哗众取宠——“垃圾专业,挣不到钱”!
挺烦的,还用你说?
———END———
限 时 特 惠: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,一年会员只需98元,整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
站 长 微 信: huoxingshe125